诚实(3)—如何诚实

A
诚实是诚心诚意的朝向真实,其呈现取决于我们对真相的意识程度。因此,诚实并不等同于“真实”,也不意味着总是前后一致。
打个比方说,当我们说,我喜欢你的时候,只要当下是诚实的全心全意就好;或许过一段时间有了新的了解,不那么喜欢了,那就说不喜欢。这虽然不一致,但都是诚实,诚实并不代表不变。显然,每个生命的当下都是不同的。
 

B
要诚实,但是不要出于道德去诚实,而是出于对生命的理解和信任而诚实。
出于道德诚实,是缺乏根基的,你会抱怨,别人都不诚实,我为什么要诚实?因为道德都是给人看的,道德受不了赞扬的缺席。
道德并不总是高尚,道德代表的是主流价值观。一方面,主流价值观是不断变幻的,又常常被政治生产和利用;一方面,人们追求道德很多时候是在追求“自我形象”,以及期待因此而被接纳和尊敬,“德高望重者”为了自己的名望而做出残忍卑鄙的事情,自古以来都不罕见。
或许最大的不道德,是成人对孩子的不诚实。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,他发现父母要求他们诚实,自己却并不诚实,而且父母总在利用自己的诚实使自己不利,所以,他们很快学会了隐瞒。再长大些,他们又学会了夸张,学会了轻诺,他们开始利用别人的信任和诚实。所以,没有比对孩子不诚实更具破坏性的事了,那不仅是对孩子和自己连接不利,不仅是对亲子关系不利,也是对整个社会形态以及人类意识的破坏。
 

C
非常重要的是—诚实是对自己诚实。你依旧可以选择要不要对别人坦白,但你对自己是完全坦白的,包括所有的想法和行为,行为总是明显的,想法有的明显有的暗自,有的模糊,但无论怎样,你对自己是坦白的。
真正的坦白需要依靠信任—对自己的信任,需要你相信这一切都不是问题。当你觉得某个想法,念头有问题,只代表你还不想了解它,你在评判。这时候你有两种选择,一种是自我责问—我怎么还有这部分或者我怎么总是这样,这是一种评判;还有一种是自我发问—-我这个想法,念头背后是什么,它一定有一种目前我还不了解的意义,否则我怎么一直保持它。前者的话,我们大概就会尝试去改变或者“克制”自己,后者的话,我们就会去了解,了解到了,便能放下,便能自由。
 
诚实是对自己诚实,不是让别人感觉诚实。有时候别人能感到和相信我们的诚实,但并非总是这样。我们的期待并不该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上,我们秉承自己的诚实就够了。

很多时候,旧有的关系人期待你和“之前的你”一致,他们更享受和习惯那样的你,他们对你的交情和认同都建立在对你过去的印象上,所以,他们可能诧异、排斥甚至愤怒你的变化。没关系,就尊重他们这样,告诉他们,我变了,我相信你也变了,我们可以重新认识。你不能为了保持他们的认同和交情而假装你没变,那你不仅是在骗别人,不仅是在剥夺别人认识和学习真实的你的机会,你也在错过别人去爱真实的你的机会。人们经常隐藏自己的真实,又抱怨别人不爱自己,但是别人根本接触不到真实的你,怎么去爱,你又怎么能感到爱?

有时候,你说假话,别人更容易相信,你伪装、表演,别人更容易接受,因为他们只能用他们的经验和价值观来感知你,你当然可以迎合他们,几乎所有人都这么做过,几乎所有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这一点的“好处”。只是,当你这样做了以后,别人对你都很满意,而你对自己不满意,你内心发空,因为你知道他们满意的你不是真的,你会隐隐的害怕,如果别人发现真实的我怎么办?你当然可以用更大的谎言来维系已说出的谎言,只是那是一个漩涡,会越来越深,到最后无法收拾。

D
隐藏对人的不满,并不利于关系,相反会限制或者误导关系。
在关系中,不诚实常常成为一种误导,无论是哪个方面,如果你第一次没有说不,对方就会认为你是默许,然后就继续;如果你一开始没有觉察到自己的不满,那么当你觉察到的时候,第一时间表达便是你自己的责任,否则对方会更加认为那样对你没问题。很多时候,人们都是等到无法忍受的时候爆发,那样就真的破坏简直是爆破了关系,显然,那对对方是不公平的。

对一个你很看重的关系表达不满,看起来有风险,故而需要勇气。然而,事实却是,如果你不表达,你就永远不可能有一个真实的关系,而只能有一种虚掩的关系,表面很好,很亲近很热闹很融洽,但心里却不踏实,直到遮掩的不能再被遮掩,大家不欢而散。生活中“模范夫妻”、模范关系“意外”地突然解体,便是明例了。

换而言之,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隐藏不满吗?暗自疏远或暗生隔阂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,我们真正希望的必然是对方坦诚而告,我们若能调整或者澄清,就避免了误会;若价值观不同,也可不再误加期待。正所谓—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