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道

问:这辈子要受的苦一定是前世的轮回吗?人真的有前世今生吗?


答:前世与今生就如同大海里的前浪与后浪,似有还无,道无却有。问这样的问题,只能代表逃避的愿望,你的苦,不在前世,也不在今生,只在你心里。

问:人的分别心从何而来?

答:分别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自我,心理层面上源自无法避免的生命早期第一个不满足,这个不满足被当成是一个缺乏,以后转化成欲望,进入无止境的追逐,但永不可被填补的人生游戏。

问:您觉得基督教和心理学在作用方面的区别是什么?

答:宗教与心理学是两个范畴。世俗化的宗教对于大众而言,提供的大多是精神上的慰藉和逃避,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提供的是促进意识发展,精神成长的方便法门。心理学则更多的目标指向帮助人们获得适应社会,适应环境的能力,和意识发展,精神成长没有必然的关系。

问:您怎么看待人生的意义?

答:我看到人生的绝望,和绝望中的挣扎,惨烈到无法不让人感动,感动到不会放弃挣扎。除此之外,目前还没有能力看到更多。

问:为什么每一刻头脑都要逃离自己的存在?

答:头脑没有逃离过存在,因为头脑从未进入过存在。头脑里装满的都是想法,想法就是各种言说,是一个语言构成的世界。语言世界里居住着的只有一样东西,就是欲望。欲望之所以在那里,就是因为你不在。

问:我经常找不到重要的东西,是怎么回事?

答:经常找不到重要的东西,就意味着重要的东西都不在你身上,当然也不在你心里。对一个人来说,最重要的东西,莫过于你自己,所以你没有把自己带在身上,经常忘记自己在哪里。没有自己的人,没有秘密,最后总结,你是一个守不住秘密的人,这就是原因。

问:怎样摘掉虚伪的面具?

答:接受自己的害怕,练习自己的勇敢。不过我建议你应该先练习虚伪,等到能炉火纯青的使用虚伪时,你自然也可以随心所欲的摘下它。

问:无效防御后的空虚意味着什么?

答:不知道你的空虚中是否还有无助,如果还有无助,那么应该要处理的不是空虚,是无助。在无助中感觉到自己一无所有,一无所依,也许就是你所说的空虚吧。看到自己无所有,应该要做的就是去拥有,同样的,就从拥有一个小小的秘密开始吧,记得不要告诉任何人。

问:如何不再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,获得稳定的自我认同?

答:过度在意别人,是因为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,骨子里丢弃不了的依然是依赖,下定决心,自力更生,自然就不那么在意别人了。更深入一点来说,每个人在心理上能从别人那里获得的,除了秘密,别无他物,而拥有别人的秘密其实意味着被别人占据,想要获得稳定的自我认同,那么,就去创造自己的秘密吧。

问:人应该如何觉察,发现内心真正的需要?

答:需要就在那里,不存在要如何去觉察它的问题,它没法不显现自己,只是显现的形式各异,当你想要去阻挡它的时候,它就开始变异,但那也不过只是改头换面而已,它没有躲起来,只是有可能你不认识了。就像孩子,原来只是需要喝一口乳汁,慢慢因为不能及时满足,就变成想要时时刻刻拥有母亲,更加不能获得,就愈发感到空乏,于是,再后来就演变成需要无数的物质,想要获取富足的感觉,真正想要抵挡的,依然只是心中的饥饿,真正想要获取的,依然还是最初的那一口乳汁。把需要变成欲望,是人和自己玩耍的一个游戏,这样就可以永远得不到满足,生活就可以永远去寻找意义。

问:为什么有很多困惑却不能形成一个清楚的问题?

答:当一个清楚的问题出现了,其实也就意味着不再有困惑了,我们的困惑基本都是来源于不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一个怎么样的问题,或者找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。内心的困惑基本都是源于内在感受的不清晰和不分化,内心世界缺乏与外在世界发生的时间相对应的精确感受,只有一团模糊的感觉,无法言语化,因而产生出困惑。内在感觉不分化,是因为不愿意去面对,也就是被害怕和无助的感觉阻挡了其他感觉的发生和发展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就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发展和分化自己的感受,从专业的角度,个人或团体的自我体验,持续不断的正念练习都是很好的途径,从生活的角度,提升个人的艺术人文修养是必要的,优秀的音乐,美术,小说,电影作品中,蕴含着大量深刻而丰富的体验,等待着我们去平品尝。

问:在做自己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过程中难免会违背一些世俗的规则和期待,我们该怎么平衡‘做自己’和内心所产生的愧疚感?这种愧疚常常会让我感到绝望和无力

答:学习做自己必然会面临违背规则,每一个自己,后脑勺上都贴着一个大大的‘不’字,通过顺从规则,我们感觉到在一起,注意是‘我们’,通过违背规则,你感觉到‘自己’,‘To be or not to be’,这永远是一个问题。若你从我这里获得了一个答案,你就失去了你自己,若你没有获得一个答案,你就留在了目前属于自己的地方。顺从或是违背,看起来都没什么自由可言,想要自由,就需要拥有规则,把规则作为自己的规则,顺从或是违背,不是重点,重点是承担结果,承担结果是拥有规则的不二法门,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。愧疚,无力,原因在于你想逃避结果。

问:最近我送走了我的小狗,很难过很想它。但是在拥有它的时候却一直想送走它。为什么我那么矛盾?

答:你的矛盾其实每个人都会有,这是我们面对亲密关系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的体验。远离了,就会看见彼此的需要,靠近了,就会生出想要拒绝的愿望。想要靠近,是因为孤单,生出抗拒,是由于被占据,我们总是在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中左右摇摆,不够独立自然也会无法依赖,矛盾大抵源于这里。

问:感情问题,是差异较大的两个人在一起比较好还是相似的两个人更好?如何判断一段感情已经到了尽头?


答:感情问题,最大的困难在于无法一劳永逸的做出一个最合适的选择,因为你所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人,你自己或是他人都是如此,其实,你所遇见的,在当时当刻就是最合适的,不管结果是快乐还是痛苦,那都是你必须经受的。感情的尽头就是心的尽头,你站在自己心的尽头依然无法够得到对方,大概缘分也就到了尽头。

问:如何面对关系的失去。如何有长久的关系?

答:关系之所以会失去,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想要长久拥有的愿望。世俗层面上,想要维持所谓长久关系,其实也简单,只要两个人同意各自致力于发展满足对方需要的能力,自然也就很难分开。

问:比昂对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?

答:于我而言,就如拉康让我了解言说始于绝望,佛洛依德也好,比昂也好,都让我看到一个在矛盾中挣扎,苦苦寻找自己身在何处,却被生活的言说不断主宰的生命。

问:怎样看待在咨询室里异性来访者谈论性话题?

答:喝茶,吃饭,聊天,做爱,这些话题本身没什么特别。一个话题在咨询室中拥有怎样的意义,取决于咨访双方的互动,不取决于这个话题本身。一个异性在你面前谈论性话题,到底意味着什么,那就需要问问你自己,当时当刻你心里的感觉是什么?紧张了?兴奋了?害怕了?恶心了?搞清楚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,你自然就明白,对方为什么要谈论这个话题了。当然,你是淡定的,不然,如果你太激动,没法看到对方。

问:表达能力不行是否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师?

答:无法自由的言说,意味着没有在语言世界中创造出自我,也就意味着心智化发展相对不成熟,确实不适合做咨询师。当然也不是说伶牙俐齿就可以做咨询师,那往往也是另一个自我发展不足的表现,从言说的角度,学会用心说话,且能自由言说,是做咨询师比较理想的状态。

问:如何帮助抑郁症来访者找到活下去的动力?

答:每个人的生命如果都属于自己,那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,其实相应的也应该有死亡的权利。事实上,社会层面上每个人的生命并不完全属于自己,所以一般也不接受自杀。因此,想要自杀,也可以理解为想要完全拥有自己的生命,可是另一方面,自杀者往往有意无意地要求别人替自己的死亡负责,深处潜藏着的依然是不变的依赖。自杀本质上不是一个真正的决定,让抑郁来访者深深看到这一点,自杀对他而言也就失去了意义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