育儿经(1)—-一巴掌过去,会发生什么

秋日的午后,阳光晒得人直想打盹,可就在这个午后,烧烤区的边上,有一对父子声音大起来了。
好象是因为孩子想要玩一样新的项目,一直在缠着父亲,而年轻的父亲被缠得没办法了,暴跳而起,举起了巴掌大喝一声:“你再磨叽,我就一巴掌过去。”
巴掌扬起来时,孩子往后缩了几步,抽泣了起来,孩子的父亲又一声大喝:“还敢哭!”孩子的妈妈及时地蹿了出来,拉着孩子战略转移了

 
都带着孩子,几个家长就聊了起来,引出了一个角度:如何发展孩子的自我抚慰能力。
自我抚慰能力代表了一个人对自己内在自身的需求,与外界的规则与要求的综合协调能力。我的所有来访者身上,都呈现出对自己内在需求的无力看见,无力支持上,比如,一直很乖,很“懂事”,很听话。好象是个美好的布娃娃,家长、老师、社会要她怎么做,她就怎么做。


而另有一种心理疾病叫“反社会型人格障碍”,这种问题有一个面向是:唯我独尊,只以自己的需要为需要,只有他自己是人,别人,都不是人。说到这个特点,其实在许多独生子女身上,也是非常常见的,只是没到那么严重而已。


上文的家长“一个巴掌过去”,就是典型的外界暴力规则一次性的盖住了孩子的所有要求,反设台词是:你再敢为自己提要求,你就死定了,就得接受狂风暴雨的折磨。这时候,孩子形成的自我信念里:为自己提要求,是不对的!
而更为更要的是,在孩子用哭泣来安慰自己时,家长进一步提出了不许哭的喝止,这时候,孩子更进一趟的信念可能会是:安慰自己是不对的!

 
这样的情形在家里重复以后,这个孩子就很容易变成很乖,听话,不提要求,而且,无力安慰自己的孩子。
但是,人只要活着,就会有自己的要求,这些要求,尽管,不被看见,同时,它们会一直在,会越来越多,越积越多,有一天,将变成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……

 
昨天刚得到一个信息,说是前段时间,下面县里某中学一高中生从七楼,一跃而下,选的时间,就是妈妈的下班时间,也就是,这孩子好像要“死在妈妈面前”。
据说,这个孩子就是个非常乖巧,懂事的孩子。何其剧烈的抗争啊!!!

 

亲子关系中,父母是重要的,父母是孩子与世界连接的桥梁,而且,父母将内化为孩子内在父母的形象,成为孩子自体发展的源泉,因而,这个桥梁,是怎么连接的,连接的质量如何,都决定了孩子以后是怎么对自己,怎么对这个世界,发展出什么样的自体结构!

 

那天,一堆的小家庭中,有一个爸爸的处理方式引发了我的关注。
另一家的孩子,也在向爸爸提要求,想多玩一个游戏。
他的父亲仔细地听了孩子的话:“钓鱼又好玩又让人有成就感的,爸爸小时候也非常喜欢玩,”然后,他告诉孩子:“今天玩了三项,爸爸今天就愿意支持你玩三项,第四项爸爸就不负责了。”(充分共情和理解后,再表达自己的界线和态度)
孩子果然,也有点沮丧。爸爸接着说,你有零花钱带在身上不?或者,这个游戏这么好玩,爸爸愿意支持你的部分是—-下周我们再来玩一次?!(提供选择,抚慰孩子)
孩子没带零花钱,他肯定地告诉父亲,非常想玩,下周一定还要来,玩那个这次没有玩到的游戏。(孩子综合了内在的渴望与外在的条件,作出独属于他自己的选择)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